在我国微观经济的投资统计图中,横轴的总投资规模拉伸出了近50万亿元的刻度,当然,纵轴时间的起点和最大刻度都不是2020年。不过,在全球战“疫”的2020年,稳投资确实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性。

有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有25个省区市公布了未来的投资规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9.6万亿元,这就是饱受关注的“50万亿元总投资规模”的出处。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为7.6万亿元。笔者认为,虽然,50万亿元距离我们“压力山大的2020年”还有些遥远,但是其反映出稳投资的政策方向十分明确清晰,且达成效果可预期。

首先,稳投资直达扩内需,其对于全面复工复产、疏通“堵点”的杠杆力可期。

3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作为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抓紧帮助解决各类所有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用工、原材料供应、资金、防疫物资保障等问题,推动各地1.1万个在建重点项目加快施工进度。

长期以来,重大项目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战“疫”的关键时期,其作为抓手的带动力将更为明显。投资尤其是重大项目投资,能够借助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层层激发市场需求,更是能通过市场化方式找到并解决复工复产的“堵点”。

笔者曾经看到一个有趣的比喻——重大项目就像是芝麻烧饼的饼,而其衍生市场需求则像是数不清的芝麻,彼此需要且能够组合成可咸可甜的美味。

其次,稳投资是“六稳”中政策执行力最强,扰动因素最少的环节,因此其达成政策诉求的效率最有保障。

在“六稳”中,稳就业是“六稳”之首,但是其最接近微观,政策的传导距离相对较长,且需要更多维度政策的综合发力;稳金融虽然在政策面坚持“以我为主”,但是全球金融资产体量巨大,且运转迅速,在相互流动中难免出现“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稳外贸、稳外资与海外经济互通性最强,虽然我国经济韧性强、企业调节能力高,但是二者还是相对容易受到外部因素扰动;稳预期已经明确了是预期,其政策的发酵时间也可能更长。相对而言,稳投资,尤其是重大项目的规划、落地、带动、显效,主要在我国境内实施或我国掌握较强的节奏,因此其政策最独立,效果最快速直接。换句话说,在正常情况下,“50万亿元”的总投资规模立下“Flag”后,大概率能保持节奏向既定方向迈进,且过程中的适时调整也是可预期的。

第三,我国稳投资目前的主要发力点是契合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诉求的新基建,政策前瞻性高,资金来源有保障,资本市场认可度高。

3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改委表示,新型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下一步围绕培育发展新消费方面,将重点加快以5G网络和数据中心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信息服务全覆盖。而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类项目,被市场亲切也充满期待的称为“新基建”。

今年,新基建成为政策部署的“高频词”。除了上述3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外,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部署了5G等新基建相关事宜;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从财政对于新基建的支撑能力来看,我国政府部门整体的杠杆率并不算高,且绝大部分为内债,外债占比很低,短期债务占比也较低;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和政府收入增长较快,政策空间充足。

对于新基建,资本市场的态度也很鲜明。上周,海外股市恐慌情绪弥漫,但A股市场展示了独立性。其中,新基建成为凸显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韧性的重要板块,获得投资者力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修建罗马所需的人财物也不是一天就能度量的。更重要的是,罗马是“古罗马文明”的发祥地,修建罗马的意义显然绝不止是修建了罗马。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的稳投资发展大计而言,道理也是如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