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持续受到全社会关注!4月15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在《7亿养老项目暴雷背后:2.5亿人无处安放的养老焦虑》中聚焦养老金融坑老年人后,各方反响强烈。4月21日,有消息称,江苏5城市进入人口负增长行列。面对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金融投资报记者连日来走访多家养老机构,采访多位业内人士,探访成都市养老产业现状。

“除了传统居家养老外,目前成都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并轨前行,尤其是一些社区引入民营资本,推广嵌入式社区养老进展迅速。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流失、盈利困难。”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蔺表示。

成都老年人青睐就近社区养老

金融投资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较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正考虑离家近的社区养老。

85岁的刘婆婆表示,“最近和老姐妹们看了好几个养老机构,但离家太远了,都在三环外,我还是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73岁的王爷爷多方权衡后,选择了离家不远的社区养老照护服务中心,“在社区养老,生活基本没变化,子女看望也方便。”

侯蔺就此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小型化,社区养老已逐步成为目前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柱,符合国情和实际需求。”据成都市政府官微“成都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316.04万,老龄化率达21.07%,高于全国平均数。这意味着,成都市养老需要较大。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民间资本的介入下,成都市一些社区的日照中心不断拓展,形成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这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方便80岁以上、失能和部分失智老人实现“家门口养老”。

2019年起,成都市新都、郫都、金牛、成华等就开始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试点项目。记者走访了锦江区书院街长者屋,其为社区引入陕西康源集团而成立的一家多功能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院。

“这个社区位于成都老城区,老龄化已超30%,现在入住率为90%。从最近几年的趋势看,入住率越来越高,以80岁、90岁老人为主,多数需要介助和介护,甚至是特殊护理。“书院街长者屋工作人员罗翔豪表示。

在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得到高龄老人认可,并逐渐延伸到千家万户的背景下,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军透露,成都今年将建成的2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已全面开工。到2025年,成都将实现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在社区养老推进方面,成都走在前面。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区养老需要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元服务并举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侯蔺说。

收入水平与养老成本难以匹配

民间资本的加入,意味着被认为是“朝阳产业”的养老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需求。然而,尽管老人们观念有所转变,但记者调查发现,老人的需求与消费能力并不匹配,导致养老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以书院街长者屋和永陵路哺恩养老护理中心这两家嵌入式社区民营养老机构为例,收费在每月3500-7500元之间。其中,3500元是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入住的最低费用。

据哺恩养老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苏海燕介绍,“来我们这儿养老的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人,但具体收费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而言,通过专业人士评估来判定等级。”记者了解到,书院街的长者屋的介护等级分为基础级,介助一、二级,介护一、二级和特殊护理,等级每上升一级,整体费用就上升1000元左右。

“现实情况是,基础级费用低,但符合条件的老人不会来;而来的老人大多行动、认知上有障碍,需要介护。因此,实际费用显著高于基本费用。”罗翔豪表示,“一位等级为介护二级的老人,每月花费超过5000元。”

相比之下,居住体验环境更好、医疗专业化程度更高、更符合老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综合体项目收费还要高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都一家养老公寓基础费用为4400元/月,包含床位费和餐费,护照费另算,根据等级分别在2000元/月—5600元/月之间,以最高的四级照护标准计算,合计费用达1万元/月。

与较高养老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及家庭能够承担的经济水平较为有限。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调查,2020年成都市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每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平均成本在3000元/月以上,而2019年成都城镇企业退休职工月平均养老金为232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老年人月平均养老金仅为567元。也就是说,老年人现有收入水平难以覆盖养老服务成本,而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成本更高。

85岁的张婆婆表示,“虽然生活还能自理,但需要介助,比如洗澡、晚上起来上厕所等。我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仅能勉强支付这一费用,有时需要子女补贴。”

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盈利难”痛点

养老天平的另一端,是行业参与者普遍遭遇的的盈利困境。

从参与主体性质看,机构养老是整个养老体系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目标。可分为普惠性养老,民营机构养老及以保险公司为主推出的高端养老。其中,由于老人需求与消费能力不匹配,令盈利难、融资难成民营经营机构的普遍痛点。

“从投入看,民办养老机构多是租赁土地,租金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要求较高,民办养老机构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资金来提升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一位产业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他表示,养老项目金融化趋势也是基于此。“据我了解,很多民营机构在不触及红线的前提下涉足金融弥补收支缺口,目前绝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都处于亏损状态。”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市场中无论是民营机构,还是养老地产皆面临着盈利困境。“一些中老年人经济实力有限,注定养老机构很难通过老龄人养护等盈利,一旦价格提高,完全市场化运营,很多老人又支付不起。”严跃进对记者说。

成都本地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我们是自建自营物业,没有租金支出,但成本仍较大。即使是90%以上入住率,预计至少要稳定运营三年,才会实现收支平衡。”

而完全市场化运营的高端养老,门槛更为高企。据侯蔺介绍,“以保险机构为代表的高端养老,有会员门槛限制,需要先购买上百万的保险产品才能够享受到入住资格,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标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即使有政府补贴和来自社会的捐赠,民营养老机构由于需要自行投资建设,资金压力较大,盈利难题凸显。“目前养老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多元发展,期望形成更为扎实的产业链基础能力。”严跃进补充说。

各路资本等风来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产业被认为是“下一个十万亿级产业”,是各路资金关注的焦点。但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一些来自资金雄厚的地产、保险资本外,更多的资本还处于观望中。

“目前进入养老行业就一个字,亏。但还是进去了,就是为了赢得先发优势。”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业人士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1965-————1973年是我国建国后的第一波婴儿潮,我估算5—10年后,养老高峰期就会来临,届时行业风口就要来了。”

上述陕西康源集团一名人士也坦言,“进入养老行业是基于产业的延伸,所以即使目前还需要靠其他项目输血,但也要坚持下去。因为这个行业未来就是大风口。”

较之行为果断的大企业、大公司,一些中小企业面对着孕育中的万亿市场,步伐却较为迟缓。众所周知,养老产业本身是一个长周期、慢回收的产业。从投资角度看,由于盈利模式不明确,投资人很难看到养老产业的投资亮点。

“现有的养老机构花的都是投资人的钱,长期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可持续不强。”上述产业投资人士表示。据其透露,由于盈利原因,他本来打算做的一个项目也暂时搁浅。“调研后,我认为养老市场上最缺的还是人才。再说,如果长期投入而一直没有回报,很难支撑下去。”

另一位投资行业人士王宏更是直言不讳,“这几年,资本一直在关注养老产业,但很多都在等风口。不只是养老机构,和养老产业密切相关的智能设备等也在观望。”

-“数说”养老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2873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7985亿元,作为第三支柱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万人、保费收入2.45亿元。

-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健全,已覆盖近10亿人;第二支柱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已覆盖5800多万人;第三支柱还没有出台,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仍是短板。

- 美国的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储备规模是第一支柱的近10倍。(作者 梅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