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晓顺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是宋代程颢《秋日偶成》的诗句。思变,寻变,是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在变中突破,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现实。在实施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双减”政策落地的要求下,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应对“双减”变局,如何在“量”减而“质”不变上做好功课?如何做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都是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结合目前的“5+2”“1+X”双减教学模式,笔者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立德为先 老师要有一颗“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初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都不能少,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作为老师,我们责无旁贷。

学生李某某不善于和同学交流,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上课也不能认真听讲。作为一名老师,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关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他见到老师,都非常有仪式感,早上看见要拥抱一下、中午在小饭桌要握个手、下午放学时也要握个手。他还每天下课后都主动擦黑板。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天使,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份美好并将其放大。

二、智育为重 深挖教材 强化课堂主阵地

“双减”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要做好“量”减而“质”不变,老师就只有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深挖教材,深耕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一年级“解决求总数的问题”时,一位老师先用课件呈现一幅图,图上有一群小朋友在表演节目。然后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人说男生有6人,女生有9人;也有人说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即6+9=15。

方法二:后排人数加上前排人数即8+7=15。

交流讨论:为什么同一道题,列的算式不一样呢?因为观察的方法不一样。老师小结:同一个问题,虽然观察的方法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在课堂练习中。观察草地上的羊群,一共有多少只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方法。

方法一(位置):左边6只羊、右边6只羊即6+6=12。

方法二(颜色):白羊7只、灰羊5只即7+5=12。

方法三(大小):大羊8只、小羊4只即8+4=12。

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明白了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把教材要表达的内容一步一步挖掘出来。

三、减少作业量 分层作业设计

一二年级不准布置家庭作业,那么课堂作业就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如何能让每一次课堂作业都成为学生发展的成长点呢?给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完成相对应的作业,并且从作业中享受获得感、成就感,完成作业的效率就会更高。

以一年级为例,分层作业可以根据学情分为:

学困生主要完成基础作业。他们只要能完成了简单的计算,能进行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行了。因此,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主要以简单的计算为主,练习他们的计算熟练度。

中等生完成能力提升作业。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比如:能看图写算式,根据图意提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优等生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突破口。

在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时,笔者在作业完成得好并整洁的作业本后面画一个小星星,和学生约定积满10个小星星,就可以兑换一张表扬信,集满5张表扬信可以兑换一个文具袋,集满10张表扬信则可以兑换一个卷笔刀。通过激励肯定的方式,让孩子尝到了完成好作业的快乐,树立了“我能学好数学”的自信。

四、“5+2”“1+X”课后服务多元发展

红花岗区第七小学推行的课后服务是“5+2”“1+X”模式,“5+2”即5个工作日,每天2小时课后服务的模式。“1+X”即第1个小时由老师辅导学生完成当天的各科作业,并由老师答疑解惑,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辅导,培优辅差。这样做不光督促学生完成了作业,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还让学生养成了当天事当天毕的良好习惯。第二个小时为“X”模式,即多元选择、多点开花,按“校本+班本”开展社团活动。比如:三人篮球、五人足球、跳绳、游泳、五子棋、魔方、阅读、绘画、合唱团、书法、国学等多种方式。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去年端午节前,笔者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在劳动教育中品味端午习俗”的社团活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收集端午节的民间习俗。活动开始时,首先让学生分享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端午习俗有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随后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糯米、红枣等,分组开始包粽子、煮粽子。在整个活动中,大家分工明确,吃着自己包的粽子,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在劳动的同时,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劳动意识和节俭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红花岗区第七小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