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宁波日报

文化与金融携手,积极为小微文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19-2021年,宁波银行机构向文化旅游企业贷款情况2019-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次数及同比增速2019-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字张正伟

供图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在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中,宁波与北京、深圳、南京、成都一起,被列为“具有文化金融发展典型特征”的城市。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推动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构建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有效机制,是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宁波高度重视文化与金融合作,2011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政策力度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和文化融合合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若干意见》等10余份政策文件,构建文化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2019年宁波成功获批创建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10条实施细则,并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强化金融支持文旅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示范区创建,不断创新文化与金融合作机制。

日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发布《宁波市文化金融白皮书(2019-2021)》,系统梳理宁波开展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以来的工作与初步成果,同时展望新时代,探索文化和旅游产业与金融业互利共赢发展的新路径。

金融机构积极“输血”文化产业贷款连续两年超千亿

根据国家相关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内几大文化金融中心城市积极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以政策促进为支点,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持续扩大。其中,宁波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输血”,帮助文化和旅游业走出困境,2021年文旅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158.6亿元,同比新增121.2亿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文化产业贷款连续两年超千亿元的城市。

《宁波市文化金融白皮书(2019-2021)》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宁波市文化金融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和保险市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金融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企业融资成本显著降低。

间接融资市场靶向发力,帮助文化和旅游业解资金之渴。2019年至2021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贷款规模持续提升,贷款余额分别为933.4亿元、1037.4亿元、115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4%。融资成本降幅明显,文化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4.43%、3.93%、3.97%;旅游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6.05%、5.55%、4.75%。金融产品创新活跃,区域银行机构推出由央行政策工具定向支持、财政风险池增信、产业部门专项资源引领的“银保通达”“甬知E贷”等产品,为民宿、旅游服务、影视版权等领域提供了“影视通宝”“游乐宝”“甬城文旅贷”等产品;在全市金融服务人才相关政策支持下,推出满足人才企业需求的“研发贷”“创业贷”“智慧贷”等产品。

直接融资市场踏步前行,积极拓展文旅游企业融资渠道。2019年至2021年,全市私募股权融资总量平稳,2021年私募股权融资次数同比上升200%;并购市场平稳有序,全市文化旅游企业2021年并购融资次数与2020年持平;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拓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宁波市股权交易中心联合设立“文化创意板”,到2021年底累计挂牌和展示的文化和旅游企业达274家。

保险市场保障有力,文化和旅游创新活力不断激发。2019年至2021年,我市积极设立全域保险服务专营机构,提高全市旅游消费风险防范能力,积极为影视企业提供完片担保,2019年至2021年累计保额超过两亿元;满足人才创业创新,推出“创客保”“产品研发责任保险”“软件首版次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非遗、文物等领域进行产品创新,推出全国首单非遗保险——越窑青瓷溯源保险。同时,宁波保险业还创新管理机制,推出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保证保险产品,累计担保额度超过1.4亿元。

携手共进共赢文化金融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宁波出台《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宁波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优化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等要求。《白皮书》显示,近三年来,全市文化与金融合作扎实推进,成功顶住疫情影响,文化金融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文化产业规模与业绩双提升。按照宁波统计口径,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52.6亿元,同比增长26.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8.6%,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中,宁波市文化产业小服务业与贸易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1.5%与11.6%,比2020年分别提升2.5个与0.7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宁波文化制造业正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215亿元,占全省的27.9%,总量居全省第一。文化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形成了象山星光影视小镇、北仑博地影秀城等产业集聚区。到2021年底,全市共有10家企业入选省级重点文化企业,10家企业入选成长型文化企业;7家企业入选2021至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到2021年底,全市共培育市级文化产业园区69家,集聚文化企业超过1.2万家,吸纳文创类就业超过11.5万人次。

此外,我市文化产业“双循环”格局加速构建。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2020年增长2.6%;文化出口稳步增长,2019年至2021年,全市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文化服务出口复合增长率为18.3%。

示范创建先行先试典型经验成效显现

宁波开展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以来,从政策端、市场端、消费端一齐发力,积极针对重点与难点创新机制、办法和手段,典型经验与示范成果不断显现。

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制度活力。我市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了创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文化、金融、财政等11个职能部门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政策联动,积极推动市级文化金融发展政策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十四五”时期专项规划有效协同,文化金融与产业工程相结合,文化金融与人才支撑工程相结合;构建全覆盖体系,结合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强调“扶大帮小兼顾、无形有形统筹”,针对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同时加大普惠金融对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针对产业提质升级要求,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内容创意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同时,加大对文化高端装备与制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健全市场体系,发挥调控作用。近年来,我市全面建立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宁波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落地信用支持体系、搭建科技赋能平台,构建涵盖“培育扶持+投贷联动+资本运作”的多维度、一体化服务支持体系。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发动金融机构为特定文旅行业提供文化金融特色产品与定制化信贷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拓展信贷抵质押产品,将应收账款、版权、新三板股权等纳入抵质押范围。壮大本土投融资体系,依托宁波文旅集团创建产业基金矩阵,支持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文创孵化体系,依托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建立“拟上市企业”培育库。强化风险保障体系,全国首创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全域旅游综合保险服务项目;创立“宁波文旅保险创新中心”;推动保险科技在文化金融合作场景落地应用,为准备上市的保险产品进行合规和风险测试。打造精准触达体系,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起宁波文旅金融服务中心,与相关机构联动,探索市场化文化金融创新模式;宁波7号梦工场创业园打造电商直播基地,上线数字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宁波国家广告产业园自主搭建影视后期制作平台,促进产业集聚……

创新多项机制,缓解融资难题。疫情发生以来,我市通过多部门协同,有效联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为文化和旅游企业推出政策“组合拳”:单列10亿元再贴现额度、设立5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推出重点文化和旅游企业白名单制度和“政策性复工防疫保险”产品等措施,2020年为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纾困资金7000万元;银行机构为受疫情影响文旅企业授信22.8亿元,办理再贴现6.5亿元。建立信贷风险代偿机制,市政府牵头,与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宁波市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融资业务,到2021年末累计发放贷款近3亿元,企业贷款利率较正常水平低200个基点。创新银担合作机制,全市首创“微担通”业务模式,政府补贴担保费,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见贷即保”,与“风险池”贷款功能叠加,助力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复工复产。此外还针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细分行业多、业态多元的特点,结合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文旅金融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团队的不同资源与优势,打造“机构+团队+平台”的集成创新机制,形成文化制造业、影视动漫、旅游民宿等细分领域多条金融服务链。

挖掘市场潜力,释放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市还充分发挥文化与金融合作机制,解决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分散、产品多样带来的不便利。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集会员服务、消费支付、结算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文化金融卡,便利消费者在书店、景区和演艺场所等使用;率先在省内推行长三角社保卡在宁波48家景区通兑通用;创新财政投入,将文化娱乐活动开展与景区门票补贴、宁波文旅惠民消费券发放等政策相结合,2020年至2021年通过线上平台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2100万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