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行人冒雨走在北京街头。记者 李木易 摄


(资料图片)

7月30日凌晨,北京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暴雨模式。而相关预警则开始得更早。

预计7月29日夜间至8月1日夜间,本市将出现大暴雨,西部、南部特大暴雨……城市低洼地区容易出现积水,请注意防范。7月29日傍晚,很多北京市民都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北京全域也由此进入了“防汛模式”,市民则纷纷取消外出计划,居家进行各项准备,等待暴雨到来。

受“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北京这场暴雨确实来势汹汹。7月29日晚,中央气象台升级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上一次还是2011年9月29日。这也足见本轮暴雨的“不一般”。

为此,北京就开启了全天候、滚动式预警,不间断地向市民告知降雨情况:北京市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北京最大降雨出现在门头沟高山玫瑰园;北京市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北京关闭全市所有景区,暂停各类演出活动……

7月30日从早间开始,这些消息就纷至沓来,保持了对雨情的“实时监控”。这种滚动式、全天候预警,体现了对雨情的重视,表明了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应对,请市民放心;同时也保障社会民众广泛知情,自主防范,引导市民主动避险、科学避险。

相信,北京这次雨情预警也可以成为有启示意义的范例。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信息实时更新、全天候播报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在对天气的监控中保持主动,给民众留下更多的应对提前量。相关部门利用好这种技术能力,进行广泛的信息告知,也应当成为一种现代城市治理的必修课,成为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标准操作。

2023年7月30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到港航班在36R跑道降落。针对本轮暴雨天气,首都机场已经启动防汛红色保障。记者 陶冉 摄

同时,预警播报的背后,全链条的应急协调机制也正在全力运转。比如,首都机场启动运管委协同一级响应,已保障航班135架次;北京公交集团及时调整了公交运行线路,其中采取停驶措施147条,采取区间措施5条、采取甩站绕行措施20条;北京卫健委也发布卫生提示,提醒民众注意水质变化等。

可见,预警背后是方方面面的行动,是为“迎战暴雨”所做的周全准备。北京并不是一个频繁遭遇台风天气的城市,但在台风带来的本轮暴雨面前,无论应急管理还是日常运转,都做到了有条不紊、平稳有序,这更体现了一种“城市能力”。

实际上,11年前“7·21特大暴雨”灾害之后,北京就从政府到民间,围绕防灾减灾意识与城市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系统规划与升级,夯实了城市风险防范能力,更添了应对灾害的城市韧性。这无疑也是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极端天气的信心保障。

当然,在此也应当再次提醒:本次雨情确实也非同一般,市民朋友也应当持续关注各项实时预警信息,多一些警戒意识,多一些底线思维,提高警惕,注意风险防范。比如,除了取消出行之外,也不妨掌握一些关键的避险知识。

这些,都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尽可能地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诸如在外行走时避开带电的物体、开车涉水熄火勿二次启动、遇雷电天气时勿使用电话等,近些天也在不同场合被反复强调。

归根结底,再多的提醒,也只有当人们真正重视起来才有意义;而每一个人都平安,也才是应急预警的意义所在。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当小心谨慎、保持警惕,共同度过这一轮极端天气考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