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交通银行深圳分行落地批量担保定制贷款业务,并实现首笔贷款额度投放。

据悉,批量担保业务是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一款“见贷即担”的小微信贷业务。作为深圳地区首批加入批量担保合作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市两家国有担保公司分别签署了相关业务的合作协议。

第一财经了解到,小微信贷主要面向具有小微特征的客群,涵盖小微企业、灵活就业群体、个体工商户等丰富类型,参与的市场机构主体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近年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引导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强化“滴灌”作用,在此背景下,各机构纷纷发力小微信贷业务。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近5年银行业的信贷年均增速达11.8%,超过资产年均增速约4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今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持续得到改善。据央行发布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全部人民币贷款增量为18.08万亿元,六大行新增规模占53%。近日,六大国有银行相继发布公告,披露今年支持实体经济、提高经营质效和前三季度信贷投放情况。在普惠贷款方面,工行、建行、中行存量占比分别为7%、11.5%和6.8%,建行占比远超可比同业;工行增速最快,较年初增长37.6%。

为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今年以来,央行采用市场化方式,对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接续转换,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另外,央行还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以科技创新再贷款为例,截至8月末,广东的银行机构发放符合政策要求的贷款635.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3.95%,惠及科技企业4497家。

不过,随着一系列融资促进措施逐步落地,小微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依旧突出。易观分析指出,其背后原因与小微自身的资质、所处的环境及资金需求的特征有所关联。相较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主体相关的信息较为匮乏,尤其是财务、资金、信用等信息的欠缺,推高了小微主体的融资成本,也给机构风控带来了挑战。

从资金需求上看,小微主体的需求具备“短、小、频、急、散”的典型特征。此外,小微主体的收入稳定性存疑、抗风险能力较低等因素,同样会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过于依赖抵质押的机构在放贷过程中“望而却步”,难以啃下小微融资的“硬骨头”。

易观分析认为,小微信贷业务发展至今依然存在提升空间,相关机构需进一步运用精细化运营的思路来服务小微,例如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等手段,切实为小微主体注入更多的资金“活水”,让广大小微主体获得更加便捷、高效、优惠的融资服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