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肿瘤免疫创新疗法研发领域的进展不断受到患者、投资人的多方关注。

当下,成立4年多的科望医药已在肿瘤免疫疗法药物研发层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进展,包括科望医药已建成一条包含9款新型免疫疗法的产品管线,其中4款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而在科望医药的研发管线中,绝大部分为其自主研发的“全球新”创新药,包括抗CD39单抗、抗SIPRα单抗等一些尚未有同靶点药物获批且只有少数企业在开发的药物。


(资料图)

Q:第一财经

A:纪晓辉 科望医药创始人兼CEO

Q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了怎样的产业环境?

答:上海是生物医药人才的聚集地,尤其是我们科望医药所在的张江,为本土企业转型为跨国企业可以提供许多基础支撑。

在区域政策导向上,上海浦东新区曾出台了生物药方面的政策文件,包括在人才政策、居住政策等各方面有诸多红利。因此,我觉得在一个产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从交通便利、信息汇总、人才聚集再到资本参与,上海应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

因此,科望医药将上海创新中心设在张江,一个最大的原因是这里是“人才宝地”,我们的大部分博士、硕士学历的员工,此前都来自于各大跨国药企,这就是一大优势。

Q:当前,科望医药正在布局哪些先进技术?

答:科望医药专注在“肿瘤免疫”这一领域的布局。我们认为,肿瘤免疫可能是唯一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的能力去攻克肿瘤,该赛道具有广应用的前景。尽管当下市场中已有一些相关药物,比如PD-1、PDL-1等可以满足一些需求,但真正得到免疫应答的(患者)仍在20%至30%之间。

进一步来说,科望通过在肿瘤微环境中,利用相关生物学特点,来去掉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些抑制性分子,这样能把杀伤肿瘤细胞能力能充分释放出来,使肿瘤微环境“活化”起来,这才能进一步使得T细胞、巨噬细胞能起到充分的作用。

事实上,科望医药一直倾注心力在自身药物研发创新能力上,license in方面我们引进了3个产品,主要用来补充我们自身的药物管线,从靶点设计、推进速度上作补充。未来发展来看,自主创新能力一定会重于license in。

举例来说,目前,以我们推进速度最快的一个世界首创“双抗”药物来看,靶点设计上,一端CD39,另一端是TGF-β,这两个都在肿瘤微环境中抑制性因子;我们正是利用“双抗”药物将这两个抑制性因子去掉,使得肿瘤细胞被杀伤的效果更强。

Q:科望医药的三大技术平台都有怎样的特点,建设进展如何?

答:三大技术平台包括:新靶点发现平台ElpisourceTM,肿瘤免疫体外药效筛选平台ImmunoshineTM以及双抗设计平台AbLegoTM

比如,肿瘤免疫体外药效筛选平台ImmunoshineTM是一个涵盖人体自身资源的抗体库。该平台的优势在于在药效筛选过程中,可以基于丰富的人体自身抗体资源来进行,这相比传统的从小鼠、噬菌体层面进行抗体筛选,其状态更为自然、排异性也更小。

再比如,双抗设计平台AbLegoTM则是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该平台可以将大分子从单个靶点做成同时面对两个靶点的结构。目前,我们的药物管线中有4个“双抗”,这些设计能力也为我们的药物建立起很好的专利保护。

Q: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经历不小震荡,科望医药如何进行调整?

答:整个资产资本市场这几年的变化,从上升期到平稳期再到现在可能会正在经历的低迷期,我认为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对企业发展来说更可能是一个契机。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重新审视一下发展定位,深入探究一下正在研发和挖掘的产品是否真的满足了患者的痛点和需求,以及自身有没有能力把想法以最有效的方式带到患者身边,来验证你科学概念是否能打来最终的临床收益。

进一步来说,患者需求反映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所研发对应的疾病领域,有无类似竞品,也就是产品是否形成差异化;其二是产品在最终上市并进入到市场后,临床医生是否认为这个药物的疗效、安全有足够的说服力并且愿意给患者用上。

因此,未来,科望医药希望更多地去发现还有哪些未被解决的临床需求,而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很强的生物学、免疫学的知识,以及对该领域的判断。

Q:一家药企应如何进行在生产、制造方面的能力建设?科望怎么做?

答:近日,我们与药明康德达成了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未来,科望医药会将原先的GMP生产场厂地纳入药明生物体系,由药明生物来对我们的几个大分子药物进行独家支持。

药企是否应该自建生产车间和基地,取决于药企自身的选择。如果药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能够对应生产产能,并且生产团队也能达到相应规范,那么药企自己来进行生产一定是有优势的;此外,如果药企要做“中试”生产,要看是否有不同的药物不断地推到临床。

一旦药企没有上述需求,那么这时车间和基地就会过剩,人员也会过剩,药企还要承担起运营费用;这些问题在资本市场充裕时,药企感受不会很大,但一旦资本寒冬来临,药企在生产方面的压力还是会很大。

此外,对于药物上市以后药企是否需要取做生产,这则要考虑利润问题。比如对于一款药物,如果在没有特别丰厚利润时,药企通过租赁土地、投入预算等去自建车间进行生产,这也是不太合适的。总的来说,生产车间和基地的建设也要结合药物的上市进度、企业下阶段的发展来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