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地疫情频发,并呈现聚集性态势。如北京此轮疫情流行的奥密克戎BF.7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的特点,病毒传代时间平均约为2天。据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绍,此轮疫情已经引发了养老院、工地、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聚集性疫情。


(资料图)

本周一,我国本土新冠感染人数达到28127例,创下今年4月以来新高。而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各地也陆续开始报告死亡病例。截至目前,本轮疫情已报告的死亡病例仍以生活不能自理、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为主。

提升ICU救治水平

11月20日,某地通报两例死亡病例,年龄分别为91岁和88岁,均由社区转至相关定点医院,新冠诊断都为轻型。其中一例在入院时就已测不出脉搏呼吸和血压血氧,诊断为休克、陈旧性脑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例入院后突发心律失常,最终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

尽管新冠重症和死亡率已经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但是高龄老人等脆弱人群感染后转为重症的风险仍然较大。重症救治作为新冠医疗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一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临床专家认为,高龄、基础疾病和未接种疫苗是导致新冠重症的三大高危因素,其中高龄和基础疾病难以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因素就是接种疫苗。而一旦高龄患者感染了新冠,专家强调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从而提升救治率。

参与了今年上海疫情以及海南疫情指挥工作的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首先是要提升重症监护病房的规模和ICU的救治水平,这需要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跟进,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医院经费的投入;此外重症学科的器官支持和替代设备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是针对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肺炎、心梗、脑梗等疾病患者的救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郑军华分析称,多方面因素导致老年人更易发生重症,而救治工作也应该及时开展,从而阻断病情的进展。

“老年人多数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相对年轻人弱,如果某些新冠病毒持续复制、攻击机体,就会引起机体细胞持续不断发生损害甚至死亡;同时,病毒还易于合并其它病原微生物引发继发感染,如引发肺部的细菌感染,机体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感染,最终,可能引发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引起死亡。”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而就器官的功能而言,老年人多数器官功能不如年轻人,在遭受病毒损害后代偿能力低下,容易引起严重的情况出现,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上海仁济医院重症学科主任皋源教授曾向第一财经记者提出未来如何应对重症救治挑战的建议。他说道:“应更加重视转诊患者的突发疾病,急救的能力还需要提升。例如一个急性心梗的患者转运收治进来,我们能否马上开展PCR冠脉介入手术。”

应对转运挑战

多位参与新冠一线救治的高级专家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疫情之后,有关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高龄老人感染后的处置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相应的配套建设也正在完善中。

“我们现在已经在加强重症医联体的建设和专家会诊制度,目前上海已经配备了重症患者的转运救护车,相关的绿色通道也在建设中。”郑军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对于高龄新冠感染者而言,转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对于患者自身还是医务人员。如何避免高龄新冠患者应转运不当而造成的次生灾害?有专家对此提出建议。

“对于这些高龄患者,换了一个环境可能造成他们的不适应,熟悉他们情况的人可能无法继续照顾他们,更何况在转运过程中涉及到患者的搬运,他们原本已经很脆弱,任何闪失都可能是致命的。”一位参加过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抗疫指挥工作的医务管理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很多高龄老人原来家里有护工照顾,但是住院后熟悉自己的护工无法跟来,其他人也不熟悉老人的情况。环境的改变、作息制度的改变、护理习惯的改变,使得老人的基础疾病成为救治的主要矛盾。

“住院过程中经过治疗,核酸转阴并不难,但是住院给他们带来的附带损害很大。”上述医务管理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尤其是途中的搬运,缺乏护理等等,会加重他们原先的基础疾病。我们在处理这些高龄阳性患者的时候,应该格外小心,避免次生灾害。”

对此也有专家建议称,对于高龄老人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能不转运尽量不转运,因为他们基本上只能够待在家里,只要陪同护理的人员做好防护,并且做好自我隔离,居家不外出,那么他们的传播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一位参加过今年海南疫情救治工作的临床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高龄老人是否需要转运救治,现在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个人建议是当医疗资源充足时,最好还是住院观察。”

上述临床专家认为,一些高龄老人转运后反而加重了基础疾病,这主要是由于在转运的过程中,护理跟不上,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所以我们提出对高龄老人绝对不能一转了之,对基础病不管不顾了,原来有人管的,转运后没有人管了,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脱说管不过来,这些都是不该发生的情况。”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