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全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已攀升至多年来高位。今年一季度,全球粮食价格同比上涨近20%,其中小麦价格上涨60%。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在今年3月达到每蒲式耳13.40美元,超过了2008年的历史高点。

不仅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价格也一路飙升。CBOT玉米主力合约5月13日涨幅超0.35%,年内已累计上涨33.97%。CBOT大豆主力合约涨幅高达0.88%,年内已累计上涨21.53%。全球粮食价格集体高涨扇动“蝴蝶翅膀”,引发一系列担忧。

全球粮食供应紧张?

自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粮价大幅震荡走高,多国出现禁止小麦、棕榈油等出口,全球粮食产量和库存下行,美国、欧洲等粮食产地有减产预期,加剧了市场对粮食安全的整体担忧,特别是对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供应的担忧。

美国农业部(USDA)供需报告显示,2022/2023年度全球小麦供应、消费和期末库存预计减少,贸易增加。从产量来看,全球2022/2023年度小麦产量预计为7.748亿吨,同比减少450万吨。受俄乌冲突持续的影响,2022/2023年度乌克兰小麦产量预计为2150万吨,同比减少1150万吨。加之热浪损害了北部主要种植邦的产量,印度的小麦产量预计同比减少100万吨,至1.085亿吨。

小麦供应吃紧,玉米产量、库存也在减少。该报告认为,即将到来的一年,美国小麦和玉米供应预期将下滑,进一步收紧全球供应,产量短缺以及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已经造成了全球谷物供应紧张。美国大豆收成今年将连续第二年创下纪录,但由于需求急升,供应仍将紧张。

“不必过度焦虑粮食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短期而言,因俄乌冲突局势变化,包括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以及各国的策略博弈,使得全球粮食、大宗农产品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维持在高位。但从长期来看,全球并不缺粮,只是因为粮食贸易秩序被打乱使得资源配置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所谓的“粮食危机”。其实,全球粮食生产供应是足够的。

从全球来看,据2022年4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谷物供需简报,2021/20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为27.99亿吨,其中贸易量为4.69亿吨。据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数据,俄乌两国谷物出口量为9000万吨,大体占全球谷物出口量的19.2%;两国葵花籽油总出口量为815万吨,占全球葵花籽油总出口量的75.9%。另外来自美国农业部的预测,全球大豆产量接近增产10%,美国各界对全球小麦产量也持乐观态度。反观中国,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8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远超国际标准人均400公斤的水平。

对于粮价走势,胡冰川认为,在俄乌冲突加深的背景下,农业生产供应是足够的,各国也有增产空间,现阶段虽然处于高位运行,但18个月后或回归正常。

粮食保护主义抬头?

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国颁布出口禁令或许可证限制。

自俄乌冲突以来,大约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针对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等农产品的出口禁令,此后粮食禁令犹如蝴蝶扇动了翅膀“传染”开来,为应对粮食紧缺和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粮食保护主义的大阵营。比如,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和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在今年4月和5月相继宣布暂停出口棕榈油和小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俄乌冲突爆发后,截至今年4月底,推行粮食出口管制措施的国家已经增加到23个。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施六林向记者分析,当前,乌克兰危机难以在短期内结束,农业灾害性、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国际性粮食产量难以预料,加上疫情冲击,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排除个别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或作为“粮食武器”等,可能引发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

此外,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非但没能缓解本国粮价,反而会进一步推高全球食品通胀,全球粮食贸易正陷入“囚徒困境”。

“正是因为各种经济制裁打乱了全球的粮食供应链,并由此带来粮食价格的波动。”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粮食价格激烈波动以及供应问题的出现,单靠现行机制是无解的,最主要是多年来世界粮食市场或明或暗的主宰者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解决该问题。未来,世界需要新的替代机制来解决这个难题,前提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真正实现抱团取暖而不是搞小集团,这才能真正解决全球共同的难题。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协调行动,稳定全球粮食市场。他指出,发达国家应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在资金、技术、市场、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帮助,为构建高效、开放、公平的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施六林建议,我国须未雨绸缪,在夏粮丰收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动好种粮者积极性,努力减少不利气候条件影响,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生产管理,努力促进增产增收,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到1.4万亿斤的生产目标。中国人民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记者 张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