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这些方面,政府部门都有统一调配,具体情况现在不方便说太多。”3月20日,海正药业(600267.SH)董秘沈锡飞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法匹拉韦片销售收入比重很小,对公司当期业绩影响亦较小。

受到科技部肯定,潜在抗新冠肺炎病毒药物法匹拉韦迅速走红。

作为国内独家拥有法匹拉韦生产批件的厂家,海正药业被推上风口,成为当红的新冠肺炎概念股。

截至3月23日,海正药业报收15.43元/股,最新市值接近150亿元。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海正药业的股价拔地而起,累计涨幅已接近60%。

法匹拉韦(又称“法维拉韦”)系4年前海正药业从日本引进的一款抗流感病毒新药,近日揭晓的部分临床研究数据初步显示了其用于新冠肺炎适应症的疗效。

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表示,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关于这款抗疫新药的价格、产量及供应等情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月中下旬以来,山东、江西、北京等省市药采平台已将法匹拉韦片紧急挂网,价格为780元/盒(40片装)和398元/盒(20片装),折合每片约20元。

疫情紧急,资本市场反应强烈。3月18―19日,海正药业股价连续两天被封涨停板。

针对近期的股价异动,海正药业强调,“公司获得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适应症,目前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后续待完成一系列临床试验步骤后,还需提交审评审批,能否取得新适应症的生产注册存在不确定性。”

喧嚣的另一面,海正药业动荡不断,正深陷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的困顿之中。

近一年多以来,换帅、卖资产、砍研发项目、引入战投……这家曾与恒瑞医药齐名的老牌药企,也在试图寻找自救的“新药”。

特事特办

2月15日,法匹拉韦火速获批,成为疫情期间首个拿到注册批件的潜在抗疫新药。与此同时,作为阻断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潜在药物,法匹拉韦针对新冠肺炎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成为科技部重点推动的项目之一。

“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月17日,张新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及性方面,国内已有企业获得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

“这是特殊时期的特事特办,根据已有的研究数据给予有条件批准上市。上市后还要继续完成尚未完成的研究,补足相关的数据。”3月19日,一位接近海正药业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张新民介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的法匹拉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入组患者80例,其中法匹拉韦组35例,对照组45例。

研究结果显示,法匹拉韦治疗组的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中位值仅4天,较对照组的11天有显著差异。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开展了法匹拉韦治疗新冠肺炎的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平等对照临床研究,目前已完成120例入组和临床治疗观察。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主要终点评价指标方面,普通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临床恢复率为71.43%,优于对照组的55.86%;在次要终点评价指标方面,试验组的平均退热和咳嗽缓解时间分别为2.5天和4.57天,亦优于对照组的4.2天和5.98天。

事实上,法匹拉韦是一种RNA聚合酶抑制剂类广谱抗病毒药物,最早由日本富士胶片集团旗下的富山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研发,2014年3月,在日本被批准用于新发或复发流感的治疗。

作为浙江一家主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的药企,海正药业制剂业务板块中销售占比最大的产品线之一就是抗感染类产品。

2016年,海正药业与富士胶片集团签订专利授权协议,将法匹拉韦引入中国。

据当时签署的授权协议,海正药业需要为此支付不高于1000万元首期款、不高于1000万元的上市里程碑款,以及开始销售后不高于7%的分成。

2019年8月,法匹拉韦的化合物专利已到期。

作为法匹拉韦的独家生产厂家,海正药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追捧。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法匹拉韦获批的适应症仅为成人新型或再次流行的流感(仅限于其他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使用)。

连年亏损

借利好之机,海正药业二股东宣布减持。

3月17日晚间,海正药业公告称,浙江省国贸集团(以下简称“国贸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英特药业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2%。

国贸集团系浙江大型国企,其与英特药业分别持有海正药业8.96%、0.21%的股份,比例仅次于海正集团。

“此次股份减持系国贸集团根据自身经营发展资金需求自主决定的正常减持行为。”海正药业称。

从股价走势看,这不失为难得的减持窗口。事实上,尽管有着过百亿元的营收规模,但海正药业眼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业绩预告,海正药业预计,2019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000万—1.0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但是,业绩预盈主要是由于去年完成对子公司浙江海正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股权重组交易以及其他非核心长期资产处置而获得收益,影响金额总计约25.9亿元。扣除上述非经常性损益后,海正药业2019年度预计亏损额扩大到25.1亿—24.85亿元。

这已经是海正药业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的第5个年头。2015—2018年度,海正药业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2.83亿元、-1.41亿元、-6.12亿元。

近几年来,海正药业的盈利不断萎缩,靠着政府补助或变卖资产等非经常性项目的收益,躲过了被“ST”。

连年亏损之外,海正药业还背负百亿元债务。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海正药业账上短期借款59.0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87亿元,长期借款20.52亿元,应付债券16.42亿元。合计有息负债达102.87亿元。

近日,海正药业再次抛出融资计划,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0亿元公司债券,期限不超过5年,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防疫相关流动资金等。

“瘦身”减负

“公司一直在考虑降低负债率,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建设及研发砍下来。同时将不同品种成立独立子公司,通过引入战投获得现金流。”沈锡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未来会聚焦于主业,围绕科室进行产品布局。

实际上,卖房产、卖孔雀、卖产品文号、卖技术、卖股权……整个2019年,海正药业的主要动作就是“卖卖卖”。

“主要是回笼资金,盘活资产。”前述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海正有不错的底子,就是摊子铺得太大,产品线非常分散。前几年在固定资产上投入过大,资金吃紧,现在要转固提折旧对利润的压力也很大。”

面对沉疴,新董事长蒋国平到任后,开出的第一剂药方就是“瘦身”、聚焦。

近一年来,海正药业陆续处置位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闲置房产,出售海正宣泰与浙江导明医药科技的股权,还引资转让单抗平台海正博锐的控股权。

除了卖资产,研发项目和固定资产也被大幅砍削。

2019年12月10日,海正药业公告宣布,终止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血白蛋白、阿霉素脂质体/多柔比星注射液等20个项目的研发;同时对制剂出口基地建设项目、辛伐他汀等原料药项目、新建干粉吸入剂等多个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项目计提减值。

海正药业解释称,原研发覆盖产品领域众多,包括原料药、仿制药、生物药和创新药,但是,公司的研发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可以匹配的公司研发资源,不能支持研发项目全面有效的快速推进,导致部分研发项目研发进度显著落后,后续已无研发或市场竞争优势,或不再适合继续推进。(章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