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21年世界献血者日预告,全球活动将于2021年6月14日在罗马举行,活动主题为“献血,让世界继续跳动”。这一讯息突出了献血者通过拯救生命和改善他人健康状况,为保持世界脉动作出的重要贡献。它加强了全球呼吁,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定期献血,为增进健康作出贡献。

我们都知道,血液无法人工合成,只能依靠健康人群的无私捐献。你献过血么?为什么我们鼓励更多的人主动献血?你了解血液捐献之后的“旅程”么?

为什么我们鼓励

更多的人主动献血?

“有限的血液,无限的热情。”近年来,无偿献血为临床血液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要鼓励更多的人主动献血?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输血科代理主任李喜莹表示,全球每年会有很多患者在等待着输血治疗,而大部分的临床用血都来自于无偿献血,在这样的需求下,我们鼓励更多的人捐献自己的热血,挽救他人生命。

李喜莹表示,在临床中,除了血液病患者,还有如肿瘤患者、创伤患者、产妇等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输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会出现术前的贫血、慢性失血、骨髓抑制等情况,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需要及时的输血治疗,这是保证肿瘤患者安全治疗的第一步。后期肿瘤患者会进行综合治疗,如化疗、放疗等,由于骨髓抑制、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血小板、血浆的注入,正是由于无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和支持,给了患者延续生命的希望,积极接受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指出,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因此,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当中来。无偿献血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献血前会为广大无偿献血者做基本的健康体检,如血压、脉搏、传染病检测等,保障无偿献血者献血的顺利进行。基于以上原因,李喜莹呼吁更多适龄健康的公民积极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来,奉献一份爱心,保障患者的治疗需要。

你献的血到病人身上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大家在电视剧中,会看到急救病人需要输血,另一边撸起袖子献血后直接输血的场景。在实际的过程中,是否如此?大家献的血到病人身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李喜莹表示,一位健康的无偿献血者通过体检、筛查以及一些传染病等相关检测,会得到一个初步结论。当适合献血的时候,一份爱心血液就通过献血者的胳膊缓缓地流入到血袋之中。通常献血量有200ml、300ml和400ml。大多数无偿献血者会献400ml,希望帮助有需要的患者。

这袋血液经过献血成功后,会及时保存在低温4℃冰箱内,并及时转运到血站,血站经过更严格的血型检测、传染病检测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检测指标,合格的献血员的血液会被制备成不同的血液成分,如把采集到的全血通过离心的方式,分成红细胞、血浆,通过不同的保存温度,将红细胞保存在4℃的环境内,血浆保存在-20℃以下,以便有不同需求的输血患者可以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血站将相关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根据临床机构提出的输血申请需求,将所需的红细胞、血浆以及可能潜在需要的血小板送到临床机构,临床机构根据有输血需求的患者进行匹配性的选择,如一位患者需要A型的红细胞,那么将选择A型献血员的血样进行相关的检测,这其中包括更严格的血型检测以及交叉配血等相关检测工作,使献血员的血液能够跟患者的血液进行有效匹配,降低患者在输注过程中的相关免疫性风险。

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或者是大出血的情况,可及时将所需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送到临床进行及时输注,患者得到有效的输注和及时的血液成分补充,可以很好的抵抗治疗所带来的潜在风险,让患者转危为安。

李喜莹表示,患者在术中经受了大量失血的过程,经过有效的血液补充,如红细胞能够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可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质量和疗效,这样患者在术后可以很好地康复,进行下一步的规范化治疗,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和近期的临床治疗都有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医生不主张

直系亲属间直接献血?

在影视剧中,常常会看到,亲属之间在急救过程中会出现直接献血的情形,其实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喜莹说:“我们不主张直系亲属之间的输血,亲属之间输血有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当患者处于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免疫往往是偏低的,当直系亲属的血液直接输送给患者的时候,直系亲属体内有活性的淋巴细胞不能被患者直接识别出来,就会在患者体内大量的增殖,进一步攻击患者的靶器官,对患者造成致命性的损伤,这是不主张直系亲属间直接进行输血的一个原因。

但有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血型,可能在直系亲属之间选择相合的血液几率更大。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床也是有解决办法的,可以将直系亲属的血液进行辐照,灭活淋巴细胞后再给患者输注就会更加安全。无偿献血者的血液都需经过严格的检查,所以通常情况下给予救治的患者输注来自于无偿献血员的血液都是安全的。”

什么是“熊猫血”

临床上哪些血型最紧缺?

一般会认为比较稀缺的血型会是临床上紧缺的血型,是不是这样呢?

李喜莹表示,事实上临床上所急缺的血型,往往指的就是A型、B型、O型和AB型,也是大众认知的这4种血型。自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级人民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地区血站的建设工作。近年来,街头献血屋越来越多,很多公民参与其中,对于缓解血液紧张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及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使得临床对血液的需求越来越高。血液短缺主要原因是因为需求变多了,居民的献血可能没有跟得上这部分需求,导致临床上出现局部性的短缺。”李喜莹说,对于短缺的血液,O型血短缺的情况会相对多一些,不仅与献血员有关,还与临床上对于O型血的使用多有关。整体上对于A型、B型、O型和AB型来说,献血和需求基本是相当的。

大家经常谈到的熊猫血,也称为Rh阴性血,在很多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患者是需要这样的血液输入。但往往这样的血液获取是十分困难的,此外,在血型的大家庭里,比熊猫血更稀有的血型也是存在的,需要大家去关注,如果每一个无偿献血者能够把自己的血型信息了解得更清楚,并且进行有效的登记,当其他人群遇到风险需要输血时,可能会直接联系到献血者,献血者奉献出自己的血液,对于挽救另一个生命十分重要。

在此李喜莹呼吁,稀有血型的无偿献血者一定要奉献自己的爱心,这对于挽救危重的患者至关重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