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筑牢首都公共安全防线”议政会情况通报会,邀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相关工作情况。据介绍,年底前,全市将建成25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实现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全覆盖。

“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筑牢首都公共安全防线”议政会拟于9月举办。会前,市政协将重点围绕韧性城市规划、韧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运行管理、社会韧性建设、韧性城市建设保障措施和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组织开展协商调研。

关键词:顶层设计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2035年力争达到2.1平方米

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是防范化解各类灾害风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据市应急局副局长刘斌介绍,本市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城市“硬件”和“软件”为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硬件”方面,《意见》提出,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硬件”空间布局,统筹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建设,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平方米。采用韧性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城市“硬件”防灾安全性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蓄滞洪区建设,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到2035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软件”方面,《意见》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韧性,强化各级政府应对冲击的体系和能力,提高风险研判和预警能力,提升预测研判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培育城市社会韧性,把韧性城市理念、方法落实到工作中,逐步形成人人主动提升个体韧性、自觉践行韧性城市理念、积极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新能源补给

今年建成25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持续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着力完善新能源补给网络。全市建成了10座加氢站,9座已投运,加氢能力达到13吨/日以上,可满足现状73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约6吨/日的氢能需求。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25.6万个,基本形成全市平原地区充电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公用充电网络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五环路内及重点区域累计建成出租车充换电站129座,配备电动出租汽车备用电池2145套,可满足2万辆以上出租车换电需求。

“全市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82540个,朝阳区、海淀区已实现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全覆盖。”该负责人透露,2022年年底前,全市将建成25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实现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全覆盖。

此外,本市还将通过遴选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企业,规范自行车集中充电收费标准,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管控,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基本消除因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充电带来的火灾隐患。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

今年28%的城市建成区实现7成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市水务局提供的书面材料显示,本市系统构建防洪排涝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和供水保障能力,有序有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世园会、冬奥赛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等一大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遵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实现了85%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海绵校园、海绵小区、海绵道路、海绵公园和海绵厂站等“海绵+”工程加快建设。

本市将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据介绍,今年28%的城市建成区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并将加快智慧水务在防汛工作中的建设和应用,逐步实现统筹洪水调度和水资源调度等多重目标的防洪排涝能力。

关键词:传染病监测预警

将建设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

市卫健委提供的书面材料显示,本市不断健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预警网络,围绕新冠肺炎等6种重大传染病及危险因素,建立了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传染病报告系统,及覆盖600余家基层诊所、门诊部的新冠肺炎11种相关症状监测报告系统,形成了监测预警哨点网络。下一步,将推进建设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形成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机制,提高传染病多点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力。

推荐内容